为何老人爱去西北线

65 0 2024-05-26
陕西省为什么说有个东扶风和西扶风?东扶风的县城就是现在武功县长宁镇的位置。地理位置优越,交通四通八达,北依关中平原二道源,南边地势平坦,古驿道和现代的西宝北线从镇中通过,地灵人杰,自古市场交易非常发达,一,四,七交流会人山人海。本地人称东风也就是古东扶风。扶风郡首立于西汉,地理范围包括今宝鸡、咸阳地区,治所初设……

陕西省为什么说有个东扶风和西扶风?

东扶风的县城就是现在武功县长宁镇的位置。地理位置优越,交通四通八达,北依关中平原二道源,南边地势平坦,古驿道和现代的西宝北线从镇中通过,地灵人杰,自古市场交易非常发达,一,四,七交流会人山人海。本地人称东风也就是古东扶风。

扶风郡首立于西汉,地理范围包括今宝鸡、咸阳地区,治所初设兴平(今武功长宁镇),因此地原属西周故地,民风淳朴,好稼稿,有三代先王遗风,故名扶风,取“扶助京师,以行风化”之意。唐初,废扶风郡,今兴平、咸阳西部、武功县东部设立扶风县,治所长宁;今武功县西部、扶风南部和眉县东部设武功县,治所在今眉县横渠镇西北;今扶风中部和岐山县东部设玮川县,治所今扶风老县城;今扶风县北部和岐山县北部设美阳县,治所今岐山京当乡。到了唐中期,废美阳县、玮川县和治所在治所长宁的扶风县,在原美阳、玮川县基础上复设扶风县,治所在长宁的扶风县地盘划归兴平县、武功县。
一句话,东扶风是老扶风(也是大扶风),西扶风是新扶风(也是小扶风),中间夹个武功县(大扶风漏出来的县)。
大扶风分解出来当今的兴平县、武功县、扶风县、眉县、陈仓区、宝鸡城区、凤翔县、岐山县等,距今已有大约1300年,今天武功、兴平一带上了年龄的人仍自称是扶风人,现在的扶风县人去关中东府渭南一带有时会被老年人问“你是东扶风还是西扶风”,被问者通常一脸懵懂[呲牙]。扶风郡铅华未尽,陕西关中人仍有记忆,侧面说明关中人自唐中期以来人群较稳定未经受族群浩劫。


陕西人为什么喜欢蹲在门口或板凳上吃饭?

1.舒服。

为何老人爱去西北线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在久远的农耕时代,辛苦的劳作之后,田间地头找个地儿一蹲,放松解乏。

尤其是一些心脑血管疾病患者,医生会建议难受的时候蹲一会儿,因为蹲下的时候下肢受压迫,增加回心血量,从而改善症状。

丨《白鹿原》剧组主创们切磋“陕西蹲”

为何老人爱去西北线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2.养生。

老陕有句话叫:“蹲着吃饱,站着刚好。”

陕西人爱吃面食,老碗面+陕西蹲,可以说是陕西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。

为何老人爱去西北线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蹲起来吃饭,从养生角度上讲,还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。

人常说“茶七饭八酒满上”,站起来吃是十成饱,蹲在那里吃就是八成饱。

陕西八大怪之一就是板凳不坐蹲起来。我想陕西人喜欢蹲在门口或板凳上吃饭,应该是从古代开始一代又一代人养成的生活习惯。陕西处于我国西北平原,农民需要耕地劳作,应该是经常需要家人来送饭来,在地里吃饭,陕西人也多习惯吃面食,一个大海碗,蹲着吃,吃的又方便又快,也不用家人额外带板凳来,况且,西北汉子性格粗犷不拘小节,这样的习惯一代又一代流传了下来,就形成了陕西八大怪之一,让人们感觉似乎是陕西人喜欢蹲着吃一样。

并非陕西人是这样,山西人也是这个习惯。当代,这个习惯的人群已经不多了。

当年,蹲着吃饭是西部黄土高坡一道传统的习俗风景,被称之为一大‘’怪‘’,现在仍屡见不鲜!

究其原因,大概有以下几点:

一,碗大,是蹲的条件

陕西,山西有些地方使用的碗很大,“有盆碗不分”之说,习惯称之“布碗”,西部黄土烧制,有些粗糙。碗大装的多,不用二次盛饭(面条),一碗足以,有离开厨房到别处吃的条件。布碗很大,有重量,加之盛有食物,蹲,膝盖可做支撑点,减轻碗的负荷。蹲,是为了休息,带着板凳不方便,小腿就成了自带的“板凳”,偶尔也坐,草帽,鞋子就成了“板凳”。

二,安全的需要

古时,总有战乱,匪患。吃饭时,男人,特别是青壮年要端着饭碗出去吃,甚至要到大门以外,警戒外来突***况,防备土匪抢粮,官军抓丁……妇女,老人则在庭院或室内。

三,条件所限

古时,底层人生活并不富裕,达不到富人家的“七碗八碟”,一碗面,一块馍就是一顿饭。具备携带,行走随意吃的条件。特别是古时走西口的人们,飞沙走石,风餐露宿,哪有坐得四平八稳的条件。一个碗是唯一的餐具,折两根草棍就是筷子了。万里征途,历行数月,那一顿饭不是蹲着吃……这种习惯也就自然保持下来。

四,交流的需要

晋商大户人家的传统,下人、乞丐等人群不能上桌吃饭,又没有椅子,所以他们只能蹲着吃了。

所以我们晋中的习俗是,从小教育孩子,不让孩子蹲着吃饭,认为那样吃相不体面,穷相,土话叫“不贵气”。

陕西没有这种习俗,大概是因为逃荒的人多,穷人多,生活邋遢不讲究

据说外地的女婿来到陕西的娘家上门,女婿看到老丈人蹲在地上吃饭,以为是媳妇不孝顺老爹,实在看不过眼了,女婿就递给了老丈人一个凳子。

老丈人接过凳子哈哈大笑,说道:“还是女婿疼人啊!”于是把凳子放下,自己蹲在凳子上接着吃饭。

陕西人蹲在门口或者板凳上,用陕西话讲是“圪蹴”(ge jiu)。可以说,如果***教发生在陕西,那么大家可能讨论的不是一根针尖上可以站几个天使,而是一块砖头上可以蹲多少个陕西人。

其实不独陕西人,在世界范围内,“蹲”都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,外国人根本不会理解为什么蹲着对中国人来说是舒服的表现,于是给蹲起了个名字“中国蹲”。比较典型的是有一次鹿晗在火车站太累了,蹲着被记者拍了个正着:

然而,为什么我们还会认为,蹲是陕西人的专利呢?

其实这和90年代陕西籍作家大量涌现有关。90年代左右,陕西莫名其妙的冒出了一大群作家,这些作家在极短的时间里纵横文坛,锋芒之盛,一时无两。比如我们今天特别熟悉的路遥、***实、贾平凹等等;

(贾平凹)

而在他们的作品里,蹲、圪蹴就是家常便饭:

在自己心目中最能体现出西北的一张照片是哪一张?

提到西北,按照固有的思维就是想到大漠,风沙,戈壁滩……一派荒凉的景象。其实,我去过的西北并不全是这样的!比如甘肃张掖的丹霞山,美的不要不要的!敦煌的月牙泉 沙漠里的一块绿洲!就连过去的黄土高坡也没有了过去的模样,绿化率已经很高了!即使是荒凉的戈壁滩也在雄伟壮丽的雪山包围下,显得广袤无垠!


大西北的农村,风高气爽,四季分明,为什么这里几乎都是老年人?

大家好,对这个问题,我“民俗展播大篷车”是这样认为的。

一,国家重点开发大西北,吸引农村年轻人离村务工。

大西北,是前几年国家重点开发对象。也是大西北发展驶入快速道,大量国家重点过程相继开工建设,给当地人民带来福音。也给大西北农村人带来离村务工的大好机遇。所以能出去的人,都不会放弃“家门口”挣钱机会。这是造成大西北农村只有老人原因之一。

其二,建成工业园区,需要大量人员去工作充实。当年建设队伍里相当一部分人,跨进工厂和门店,继续留那里工作生活,有是大西北农村老人多年轻人少的原因之一。

二,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,不是留住人的重要条件。

在越来越强调“有机会大家同分享共发展”今天,单一气候优势已不足留住人。人要生存,要花费,就是气候留住了人,却没给他生存下去收入保障,他靠什么在这好气候环境中生存?

大西北农村气候条,也因人而异,不是所有人都认可。姑且不说这个,大部分都知道大西北农村条件比较差,经济排名在全国都在靠后位置,这些因素,不是留不住人、也吸引不来人的重要原因。

看经济发达地区,那里打工者可以说人满为患,有几个冲气候条件去的?那里为什么和大西北农村情况看好相反、年轻人多老人少呢?

就因为,现在的国人包括农民工,讨生活的多,挣钱谋生的多,年轻人更喜欢到能挣到钱的地方去谋生,大家还没富有到腰缠万贯呆家里享受美好气候那种安逸程度。所以,大西北农村除气候优势外,不能给大家持续生活下去的机会和前途,年轻人离家出去找前途、村里只有老人就不足为怪了。

喜欢我文章的朋友,请点关注,收看我其它文章,谢谢